当前位置:当前位置:首页 >知识 >中国色 正文

中国色

[知识] 时间:2024-03-28 22:50:54 来源:岳洋娱乐网 作者:娱乐 点击:128次

原标题:中国色

1

如同波德莱尔所言,中国色现代性开始于对瞬间短暂与无常有限之 物的中国色肯定,无疑这最为体现在对颜色现象的中国色异世封神大陆表现上,因为颜 色之为“色相”就是中国色这个短暂变化世界最好的体现,但如何 让颜色重新具有永恒性?即颜色如何再次发出中世纪一般 的中国色“灵晕”?颜色的独立让第二性质的感觉获得了 “现象性” 的地位,一旦塞尚强调色彩的中国色细微对比与调节,并纯粹以色 彩本身来造型,中国色纯粹以色差来建构画面,中国色这也与波德莱尔到 处寻找现实生活那短暂瞬间的中国色浪荡子现象相关,“无常之美” 成为现代性的中国色起点,颜色即是中国色现代性流逝生活的那个闪耀 点,那个闪烁着“灵晕”或光晕的中国色时刻,但颜色如何重新连 接现代性断裂开来的中国色短暂无常与无限永恒感?也许佛教的 “色空观”有着现代性的启发性:色即是空——世间诸

物都 是因缘和合而成无自性,因此是中国色虚幻的,如同尼采召唤的中国色虚 无主义幽灵;空即是色——但是又不能陷入空寂与死寂,而 是还要让这永远保持敞开的空无(当然这空无的敞开性已经 经过了现代性的转化),还能够体现为变幻的色态,又不让 我们沉迷于此色态,这将大大扭转尼采的“积极虚无主义”, 因为那是异世封神大陆灵晕的再次发生。

这是回应塞尚的倡议:“色彩本身就是有逻辑的!画家只需 忠实于色彩的逻辑。”因为色彩是我们的智慧与宇宙相回合 的地方,画家随后要做的是:“要彻底实现对自然的翻译, 这唯有一条路:色彩。我觉得色彩是有生命的!色彩是活的, 而且色彩本身使事物复活。”

让自然的灵晕以灵氛的方式再次显临,如果颜色最为体现灵 晕来临的征兆,颜色乃是世界感性的丰富性显示,颜色是事 物来临的节日,颜色本身就是人生存于世界的感性存在,那 么中国艺术如何贡献出一种新的颜色体系?以此重写现代 艺术,这是本次展览的核心主题。

西方的颜色体系,经过了古典的“固有色”与明暗法的“黑 白”象征色(生命复活之光与死亡之黑暗的强烈对比), 到印象派开始的光影互补色(以颜色来表现阴影以及塑造 深度空间,或者颜色之间的过渡与互补),再到现代性的 纯色或者“抽象色”(颜料材质本身的表现力),直到黑 白的“单色绘画”(黑色绘画与白色绘画的出现),导致 了绘画的终结,导致了灵晕的消失,颜色正是这个“终结” 的症候式体现。

2

中国的颜色体系,有着三个生活空间的展现:一个是政治 生活上的“五行色”的比配程式化(以《月令》图式为典范, 从朝代更替到日常生活世界的秩序);一个是结合佛教色空 观与道家自然活化,形成了水墨黑白的“墨分五色”素色体 系;一个则是直到接纳颜色的青绿与赭色的日常生活的诗意 色感体系,这在花鸟画上最为明显,但因为受到水墨黑白的 素色美学观影响,基本上还是以“淡雅”为宗。

在如此的六种颜色体系之后,如何可能出现新的颜色革命? 中国艺术如何还可能贡献出一种新的色彩观?以此走出艺 术的危机?并且改变我们对艺术本身的重新理解?以颜色 的新颜或新的灵晕,让我们感受到现代性的另一种可能性? 回到现代性的根本问题,即如何从无常中抽取永恒?颜色如 何具有永恒性?颜色与光感的关系隐含着永恒性?如同西 方中世纪绘画所隐含的金黄色,结合了材质的金黄色质地, 光环的象征性以及绘画之为上帝之光的显现性,达到了材 质-象征-绘画本身三者的统一,或者如同佛教对“色”与

“空”关系的思考,尽管有着“色即是空”——颜色仅仅是 无自性的色相,但也还有“空不异色” ——空空不陷入空寂 之中——还是会体现为“几无”之“色”或微妙变化之色, 不落入固定名相之色,而是与空无保持着内在关系。如同中 国传统的水墨色,并非仅仅是“墨分五色”,而是让余留的 空白在画面上产生隐微的生机律动,甚至是安宁的呼吸,就 如同大量《雪景图》所启示的。色之为色,就并非是简单的

“对象性”的颜料色彩,也非“可见性”的色调对比张力, 而是感性本身,而且是与“不可见”相关的色象!

如果颜色最为体现现代性的症候,如果中国文化有着创造性 的自身转化,那么,此新的颜色体系,就应该进入新的混杂 之中,重新发现新的混沌,梦想一种新的色感,那是一种新 的浑色,其中凝结了多重时间性,可以让光晕得以显临?这 是现代性面对技术复制如何让美再次显现的方式,而“颜色” 将最为体现光晕或者灵晕来临的征兆。

为何是颜色呢?因为这是解决波德莱尔与本雅明最为根本 的问题:现代性如何面对短暂无常的变化时,如同颜色即是 短暂变化的象征,如何还有着永恒的光晕?就如同佛教认为

“色即是空”与“空即是色”二者必须吊诡地相关,短暂变 化的颜色如何让光晕显临?或者光晕与气晕如何融合?新 的“光气融合”可以激发一种新的灵晕?更为带有中国文化 色晕特点的新灵晕?我们在中国艺术家作品上将看到更为 明确的这种混溶性!而从印象派开始表现光影的瞬间变化, 到塞尚试图重建古典的坚实性,这个问题却一直没有解决, 后来的技术复制或者波普艺术不过更为遮蔽了灵晕的显现。

如果有着真正的中国艺术或者中国式绘画,那么,应该通过 新的中国色,可以让“灵晕”显现,让“光晕”与“气晕” 得以融合,形成新的诗意自然与虚化透明的“色晕”,形成 灵氛化的灵晕。

如同普鲁斯特所言,我们之所以在古董中感到灵晕,并被 它吸引,是因为那里蕴含的无数曾注视过它的视线,现在 面向我们而抬起了那一直垂着的双眼。在中国文化,这是 时间的“包浆色”,那些古代的瓷器或者玉器,通过眼手 的历史长时间的触感传递给了我们一种久远的气息,留下 了无尽回味的余味,如同幽灵们回眸时接纳我们对于她们 的挚爱与眷念。

因此,本雅明对灵晕思考的几个要素:自然的灵氛——他者 的回眸(人类,自然或者幽灵的反向凝视)——余象的回味, 这三者如何重新结合,并形成新的灵晕,这是西方现代艺术

并没有展开,而且被忽视的问题!如果中国艺术能够融合这 三者,并且融入中国文化自身的梦想,那就是一种新的现代性艺术。

3

回到现代性艺术的起点,即回到塞尚与莫奈那里,无论是塞 尚晚期的构图色或者深度色,还是莫奈拟似自然光线变化的 浑色,都有待于被重新理解。塞尚的深度色感影响了美国抽 象表现主义,当然蒙德里安提供了单纯的形式性。所谓构 图色,即塞尚自觉是从色彩本身出发,从自然的深度出发, 来建构画面的,尤其是晚期1900年之后的圣•维克多山以 及水彩画上,是一个色彩更为融合的色感体系,甚至是混沌 化的,浑色化的色感,不是颜色,不是风格化的或印象派的 光照色处理,而是为了展开自然性的深度,我们可以看到塞 尚后期的倾斜的几厘米长的各种颜色的笔触,笔触之间的开 裂,很多并不融合,与莫奈不同,莫奈融合的笔触时而虚薄 灵透,时而干涩滞涩,晚期睡莲甚至全然成为抽象的笔触肌 理,也许启发了抽象表现主义。

深度色与笔触的肌理化可能深深影响了后来的绘画,当然不 是后来的立体派以及蒙德里安的抽象画,而是对美国抽象表 现主义,对于波洛克的行动绘画,对罗斯科等人的色域绘画 产生了内在影响,因为纯粹依靠色感本身建构画面,对应情 感的深度。但后者走向了黑色绘画,即为了达到深度,抵达 虚无的深渊,最终取消了绘画。

(本文摘选自夏可君《中国色》。特约作品,请勿转载。)

夏可君:1969 年生,哲学家,艺术批评家与策展人。2001 年武汉大学哲学系哲学博士,2003-2006 年期间留学于德国佛莱堡大学与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哲学系。2007 年起任教于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。已经出版个人著作近十部,其中有重要的个人文集《无余与感通》,当代艺术的系列策展:《虚薄:杜尚与庄子》、《虚白:无维度与反向重构》,《空寒:自然的虚托邦》和《虚薄之境:山水与风景的对画》以及《虚色美学》,以山水画为新论域展开的哲学思考《平淡的哲学》,研究书法艺术的《书写的逸乐》和展览《书写与默化》,研究中国传统哲学的《庄子:幻像与生命》和《论语讲习录》以及《中庸的时间解释学》,诗歌研究的《姿势的诗学》,研究当代西方哲学的《身体》。夏可君试图以“余”的哲学概念,在古今中西之间,找到中国哲学走向世界的一条新的道路。并试图以“余象(Infra-image)”与“虚薄艺术”(Inframince Art),“默化”与“虚托邦”等概念形成一系列关于中国当代艺术的全面系统地思考,从整个世界哲学的厚度与深度上,探索出一个新的艺术原理。(夏可君)

(责任编辑:热点)

    相关内容
    精彩推荐
    热门点击
    友情链接